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化工,让生活更精彩-尊龙凯时体育

 
中国火箭推进剂的动力源

 ——记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中国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黎明化工研究院李俊贤院士

  每当我国发射长征系列火箭将卫星或飞船送入太空,人们最先看到的最扣人心弦的场面,就是火箭点火的那一瞬间。那一刻,火箭推进剂喷出巨大火焰,发出撼天动地的吼声,以摧枯拉朽之势,顷刻高擎火箭上蓝天,不一会儿就以超过第一宇宙速度的动力,将火箭推离地心引力……

  那一刻,不知您想过没有,是谁研制了中国的液体火箭推进剂?中国火箭推进剂的动力源来自哪里?

  回答这些问题,不能不说到一位中国化工科学家的名字,他就是中国化工集团公司所属黎明化工研究院原院长、中国火箭推进剂创始人之一、中国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俊贤同志。

  或许黎明院仅为我国航天事业的配套单位之一,或许因黎明人只讲奉献不图名利传统所致,李俊贤的名字似乎不像“两弹一星”元勋及其他载人航天英雄的名字那样广为人知,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在“两弹一星”系统工程建设中,推进剂研制必需先行,只有先有火箭动力源,才能设计和进行火箭发动机试验;如果只造好“两弹一星”而没有推进剂,或者推进剂动力能量达不到假定每秒消耗1公斤推进剂时发动机产生的比推力(秒)越大越好的要求,就等于造了汽车而没有汽油,只是名义上的汽车而没有使用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讲,为我国“两弹一星”系统工程做出突出贡献、先攻破技术难关、找到中国火箭推进剂动力源并成功研制出产品用于实际发射的创始人,正是李俊贤同志。不仅如此,身为工程院院士的李俊贤同志,几十年来从未停止过科技创新的脚步,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不久,还是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都为我国国防科技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李俊贤的名字,完全有理由同我国“两弹一星”元勋、载人航天英雄的名字连在一起。

  在科研攻关事业上,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

  上世纪50年代,美苏开始航天争霸。1958年5月,毛泽东同志发出了“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提出了“两弹一星”及其推进剂研制任务。1959年,苏联撕毁合同,撤走在华专家,国际形势极其紧张。在这一背景下,1960年6月,组织上抽调30岁出头的李俊贤到加入高能推进剂研制队伍,承担偏二甲基肼等4个课题的研究,并让他先后担任了火箭推进剂研究室副主任、主任职务。正是从那时起,李俊贤的名字与中国火箭推进剂的动力源结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火箭推进剂研究室的同志都感到压力很大,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研究在发射卫星和国防建设中的份量,尽管存在资料缺乏、经验不足、基础薄弱等客观原因,但如若研究稍有延误,都将严重影响整个工程的进度。李俊贤和研究室的同志争分夺秒地干起来。由于偏二甲基肼是液体推进剂中的主要高能燃料,所以他们把主要精力从4个课题集中到这个课题上来。在总结前两年经验基础上,对偏二甲基肼的20多种制备方法一一进行了分析,筛选出可能工业化的制备方法,又经过充分论证,决定集中力量研究毒性很小的液相氯胺法制备偏二甲基肼。
  
  当时国内有人用锌粉还原法制偏二甲基肼,已建成年产3吨的供样品装置。该工艺缺点是,原材料需进口,且不易买得到,产品成本高昂;有人用催化加氢法研制偏二甲基肼,取得了进展,进行了扩大试验。但上述两种方法存在的共同问题是,在反应过程中会产生亚硝基二甲胺,而美国职业安全与卫生条例已将其列为化学致癌物。
  
  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又分为气相法和液相法,李俊贤课题组对两种方法都进行了试验、探索,得出数据表明,气相氯胺法合成液中偏二甲基肼含量较高,而液相氯胺法合成液中偏二甲基肼含量较低。因此,上级在给李俊贤课题组下达任务时,明确要求课题组只集中力量开发气相氯胺法,不同意他们继续进行液相氯胺法研究。
  
  然而,李俊贤在进行气相法试验中,发现了一些在当时条件下难以解决的困难,不得不对气相法和液相法进行反复对比。经反复试验,他得出了液相法已有一定基础、选择液相法进行深入研究反而能在短期内完成提供大规模生产所需技术数据的观点和办法。但李俊贤十分清楚,如果不按领导部门要求的气相氯胺法进行试验,是要承担责任风险、甚至是会受到批评的!好在他的想法得到了组长于世贤和全组成员的认同。在国家需要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的关键时刻,在李俊贤心灵的天平上,丝毫没有考虑个人得失。他与大家一致表示:国家的需要高于一切。为了给中国火箭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早日满足“两弹一星”任务的急需,甘愿一起承担受处分的风险,继续进行液相法制偏二甲基肼研究,并承诺不向课题组以外的任何人员透露此事!
  
  李俊贤和全组同志日夜不停地悄悄干起来。庆幸的是,经过近半年的埋头苦干,他们经合成扩大试验取得的数据,表明完全可以用于工业生产,这意味着他们的“秘密研究”取得了成功!
  
  消息还是被上级知道了。不过,领导部门不但没追究他们“违纪”的责任,反而认同并支持了他们的做法,并于1964年评选液相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成果为中国工业交通战线十大成果之一。
  
  1965年春天,周恩来总理亲自决定,要求化工部立即组织“022会战”,以最快速度生产出高能推进剂燃料。化工部立即组织了以李俊贤、于世贤为负责人的60天大会战,从各地调集设计、研究等7个院所人员参加。在这些人员配合下,李俊贤课题组采用关键工艺过程进行中间试验、纯化,一般分离过程从试验室获取数据直接用于工业规模生产的方法,大大缩短了开发周期,于1965年12月完成了设计液相氯胺法生产偏二甲基肼装置所需的全部数据。
  
  1966年6月,李俊贤接受组织的调令,告别北京,肩负着周总理交给的重任,来到青海省一个山沟里,在一个化肥厂旧址上筹建化工厂,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誓将卫星送上天”的豪迈气概,顽强建设中国第一套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装置。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用了一年半时间,终于完成了装置的安装、试车、完善和投产工作,于1968年2月正式生产。在这之后,国家利用李俊贤等完善后的技术,相继在不同地区建设了若干套偏二甲基肼生产装置并顺利投产,从而保证了我国国防和航天部门的急需。

  液相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工艺的特点是,连续生产,无致癌物生成,符合环保要求,成本只约为锌粉法的三分之一。改进后的合成工艺所制备的合成液中的偏二甲基肼浓度提高了33%,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因此这一产品得到广泛应用。该成果曾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1978年3月,李俊贤获全国科学大会“在科学技术工作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先进工作者”称号。1982年,我国还向法国宇航公司出口300吨偏二甲基肼,这在当时成为我国外交、外贸战线上的一件大事。1989年,“氯胺法制高纯偏二甲基肼的合成工艺”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搞科研就要敢担当,要搞就搞世界一流的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海军服役的唯一热动力鱼雷是以煤油、压缩空气为推进剂的某型鱼雷,只能用于水面作战,技术指标远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所用鱼雷推进剂的动力,无法满足保卫中国辽阔海疆的需求。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是推进剂的能量低。为改变落后现状,有关部门将希望寄托在李俊贤等研究人员身上。1973年9月,燃化部向李俊贤所在单位下达了新型鱼雷推进剂的研制任务。
  
  1974年,李俊贤在主持和参加燃料的研制中,提出选择该燃料主组份硝酸酯的方法,并从文献记载的众多硝酸酯中选出5种硝酸酯作为主组份对象,组成专题组展开了硝酸酯试验室研究。他们于当年10月开始了多种硝酸酯的制备研究工作,先后制备出了5种硝酸酯的样品。1975年5月,他们用制备的5种硝酸酯样品在鱼雷研制单位进行硝酸酯性能测试和配方研究;7月,他们得到证实,用自己制备的某硝酸酯配成的燃料,其物理常数和安全使用性能与外媒公开报道的鱼雷燃料参数基本是一致的。
  
  试验室研究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工业化研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此,1975年11月在昆明召开的鱼雷推进剂会议上,使用部门提出先用国内已生产的硝酸异丙酯来研制新一代热动力鱼雷,等796燃料工业化研究成功后,再用796燃料研制新的热动力鱼雷。理由是,他们认为新的热动力鱼雷难度太大,黎明化工研究所在两三年内很难提供大批量796燃料,担心会延误新型热动力鱼雷的交货期。
  
  如果接受这个思路,李俊贤完全可以按部就班、深入细致地进行796燃料研制,压力较小,风险也少;可当时作为推进剂研制单位代表参加会议的李俊贤深知,推进剂的性能对新一代装备的影响是何等巨大。796燃料在航程、航速上要比硝酸异丙酯快一倍以上,一旦硝酸异丙酯用于鱼雷,那就意味着中国鱼雷要远比世界先进鱼雷落后一代。因此敢于担当的他在会上果断提出:“要搞就要搞世界一流的!要相信科学,更要相信我们所的实力!”他还在会上当众表示:“延误工期我负责”!他主动承诺按预定时间提供所需批量大于吨级的796燃料,保证及时满足鱼雷研制需要。有关部门领导终于被李俊贤的执着感动了,他们采纳了李俊贤的意见,国家也因此避免了过渡性型号鱼雷的研制,节省了大量人力和物力,也把先进鱼雷研制的时间表提前了三年!
  
  会后,黎明化工研究所成立了以所党委书记范炳昌为组长、所主要技术负责人李俊贤为副组长的796燃料会战领导小组,并抽调十余名技术人员和工人充实专题组。经过深入对比试验,终于使总收率达到了国外先进水平。同时研究开发了所需的某中定剂制备技术。1976年4月开始车间建设,1977年6月30日生产出了合格产品。经过4个月连续运转考核,证明各项工艺参数均达到设计要求。提前向使用部门供应了所需的批量产品,李俊贤的诺言变成了现实!1980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796燃料中间试验部级技术鉴定会”确认,796燃料的组成、性能均与国外先进燃料参数相符,中试装置工艺是先进的,产品质量已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此,796燃料应用于中国多种型号热动力鱼雷,增强了中国海军保卫祖国海疆的实力。
  
  1978年,该项目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状,1980年获国防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1994年获化工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鉴于李俊贤同志的学术成就和突出贡献,1995年,他光荣地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推进剂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身为科技工作者的李俊贤同志,几十年来养成了不断创新的思维方式和工作习惯,他始终将科研目标锁定在国际先进水平上,锁定在满足国防科工事业创新发展的需要上。他始终认为,只有创新,才是科研工作者的灵魂。

  继偏二甲基肼、796燃料后,李俊贤领导黎明院又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科研项目。

  为表彰李俊贤同志带领的团队为我国卫星、火箭升空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电表示祝贺。丁羟胶的研制和工业开发成果共同获得198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化学推进剂原材料研发中,李俊贤还先后组织研制了多种高能推进剂所需的原材料,均达到了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有的已实现工业生产,填补了我国航天航空事业和国防建设所需推进剂原材料的多项空白,多次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嘉奖。

  去年,我国“嫦娥二号”卫星圆满完成奔月任务,其中发动机点火调姿发挥了关键作用,为该发动机提供动力源的,仍然是李俊贤院士及其黎明院后来的创新者们。

  开辟保军转民新路,为黎明院插上腾飞翅膀

  1978年,在邓小平同志亲切关怀下,黎明院整体搬迁内地。随着改革的深化,黎明院走上了企业化发展之路。身为科技工作者的李俊贤,在研究如何进一步满足国防科研需要的同时,也在认真思考着黎明院的企业发展问题。

  1979年,时任黎明院院长兼总工的李俊贤,由于长期高原缺氧和胃病的折磨,胃出血病复发,被迫到北京边休养边工作。他一边治疗,一边分析影响黎明院发展的有关问题。他考虑到,“保军”是黎明院的大局,任何时候都动摇不得;但“转民”也是黎明院转型为企业的必然,只有“转民”工作做好了、企业发展了,“保军”才有更坚实的基础。当他把中国的政治经济形势与黎明院的优势联系在一起时,不禁为之一振,他敏锐地看到,中国汽车工业国产化只是时间问题,只要把科技创新的重点放在发展与汽车工业相关的化工新材料上,黎明院的“转民”就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于是,他确定了黎明院“保军转民”的主攻方向,将发展目标牢牢锁定在研发国内大量急需且尚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胶粘剂和聚氨酯两个项目上。
  
  在李俊贤积极推动下,黎明院于1983年组建了胶粘剂和聚氨酯两个专业研究室,为开拓我国民用聚氨酯材料打下了基础。
  
  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是国外上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高分子加工技术,可直接把低粘度单体与异氰酸酯在rim机混合器内以高压碰撞混合,注入模具反应,加工成成品制件。这项技术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汽车(方向盘、仪表板、挡泥板等)、建筑、家电(冰箱保温)、家具等行业。但在上世纪70年代,国内基本靠进口,搞这方面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
  
  李俊贤提出聚氨酯研究以反应注射成型为重点,同时研究原料和助剂。1986年,黎明院的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被国家列为“七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立了24个课题,“七五”结束时,他们取得了28项成果,开发了汽车用自结皮方向盘、填充料仪表板、微孔弹性体挡泥板、冷固化高回弹泡沫、吸能抗冲型保险杠模拟件等5种制品,研究开发了组合料、原料、助剂及其它相关技术,填补了国家多项空白。又经过“八五”攻关,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技术累计取得52项科研成果,经鉴定,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22项,获国家技术进步奖1项,获省部级奖4项,转化成果27项。
  
  1991年9月,作为我国聚氨酯材料奠基人之一的李俊贤获得国家计委、科委和财政部颁发的《在“七五”科技攻关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尊龙凯时体育的荣誉证书。
  
  黎明院利用李俊贤等人研发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建成了聚氨酯发展公司、聚氨酯发展弹性体公司、化学推进剂研发基地等生产园区,开发并生产出多品种民用聚氨酯材料,真正实现了“企业大发展,百姓得实惠”的目标。黎明院也一举跨入“河南省和谐企业”行列。
  
  近些年,李俊贤还利用2001年度河南省杰出人才创新基金,带领年轻科技人员开展了“dmc催化剂和低不饱和度聚醚多元醇中试研究”,经过5年努力工作,共申请9项发明专利,均已获得授权,研究成果即将进行工业试生产。
  
  纵观今天的黎明院,不仅“保军”成果累累,“转民”也获得了丰厚效益,而“转民”的良好效益又反过来有力支持了“保军”,走出了一条科研院所转企发展的成功之路。

  甘于寂寞奉献、勤奋严谨,是科学工作者的本份

  李俊贤常说:要作一名成功的科学工作者,就要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一生都要保持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正因为他有着如此鲜明、强烈的科学家意识和精神境界,他才总是能在困难中用生命的智慧发出顽强的探索力、创新力,才总是能为中国的火箭、鱼雷、卫星等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无论是在激情燃烧的岁月,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李俊贤都在这样痴心不改地坚守着、追求着。
  
  为了这个信念,在建设中国第一套氯胺法制偏二甲基肼装置的日子里,李俊贤和大家一样,坚决服从组织调动,毅然舍弃首都舒适生活,走进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的高原深处。在海拔2400多米、气压低、氧气稀薄、高原反应强烈的条件下无私奉献。他们研究的是国家急需的高科技项目,吃的却是盐水煮蚕豆、煮青稞面,用青稞粉蒸出的馒头总是熟不透,吃的时候总是粘在嘴里难以下咽,吃多了又会肚胀难受。他们住的是干打垒,睡的是大通铺,下雨时泥水滴满被褥无法入睡;冬天刮风下雪时,大家裹紧衣被,互相拥挤着抵抗窗外的严寒。那时,李俊贤得了胃病,时常出现胃出血,可他常常强忍胃痛工作到深夜。
  
  作为一名干部,他在试制、装配、试车等关键阶段,经常日夜不离现场。对于各种设备的安装,他总是亲自到现场带领大家一起干,反复检查,认真把关。为了获得试验的第一手资料,他和同事们往往要在没有围墙、零下20摄氏度的车间里连续观察十几个小时,他亲自检查并及时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张泉告诉我们:“搞偏二甲基肼那几年,李俊贤根本没有作息时间,也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他每天早上起床就看资料,晚上十点多才休息,甚至外出坐在车上、住在招待所里也不例外。工作就是李俊贤的全部。”
  
  许多与李俊贤共过事的人都说,李老对工作非常认真,一丝不苟。而李俊贤却说,搞科研就是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对数据要求十分严格,科学实验是什么样,反映出的结果就应该是什么样,决不能掺杂水分。每当技术材料递到李俊贤手上,他总是字斟句酌,对每个疑点都不放过。在回答笔者为什么他总能在科研中取得重大突破提问时,他坦诚地说:“成功往往从发现问题而来,只有扭住问题不放,才能找出办法。”因此,他对设计、技术、计算和实验报告、设计图纸等,件件都要仔细推敲,善于发现别人难以发现的问题,而一旦发现问题,就要找出深层次原因,并立即修正工艺方案。
  
  李俊贤有个习惯,每天晚上睡觉前要把当天干的事进行勾划,把明天要干的事一条条写出来。几十年如此,从未改变。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脑走进办公系统,李俊贤意识到,要与时俱进,就要终生学习,要学会利用信息化手段为科研服务。因此,尽管黎明院当时设有打字员,可他从不假手之人,硬是通过“一指禅”苦练出过硬的电脑打字技术。他每天都熟练地在网上冲浪,查阅资料,阅读外文文献,跟踪最新科研动态。他的电脑里,已全部装满各种资料,多到内存都不够用了。
  
  他做人严谨,对社会上一切“向钱看”歪风邪气嫉恶如仇。在职称评定、项目评估评审、论文鉴定、学位授予等活动中,他从不开“后门”,坚持标准,公开公正,秉公办事。对于“送红包”、学术造假等不正之风他更是嗤之以鼻。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也是李俊贤同志的突出美德。
  
  按照黎明院规定,李老外出,可以派车接送。可他为了节俭,到洛阳市内办事,只要时间允许,总是和大家一起乘公共汽车。办公室为他订阅的报纸,他下班带回家看后,上班时依然带回办公室,以便单位集体回收,从不把单位的一张报纸留在家里。他的爱人虽然和他在同一单位工作,可单位为他配发的信纸、信封,他从不叫爱人私用,他家里的文具放置从来都是公私分明、分开使用的。在汶川地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等赈济活动中,李俊贤总是都带头捐款,慷慨解囊。在“献爱心”等公益活动中,他做了好事从不留名。
  
  多年来,党和国家授予李俊贤许多荣誉。全国科学大会授予他“重大贡献先进工作者”,国务院授予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并批准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还是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党的十五大代表,等等。可他却把荣誉看得很淡,常说:“荣誉是党和人民给的,不能把荣誉当成本钱,更不要为荣誉而做事。”
  
  在聚氨酯研究中,李俊贤处于领导、指导地位,一些关键问题都是由他亲手解决的,但在成果申报署名上,他总是把自己的名字勾掉。他说:“工作是大家一起做的,功劳是大家的”。提起黎明院以往的科技成果,他总是念念不忘为项目做出贡献的其他同事:宁裕尧、董礼川、张泉等同志在偏二甲基肼研究中有功劳;徐归德、林可君等同志在聚氨酯开发中起了重要作用……但国家聚氨酯反应注射成型工程技术中心原常务副主任杨颖韬却说:“李俊贤在科研中是运筹帷幄的统帅,我们只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黎明院现任院长李志强动情地告诉我们:“甘于奉献、耐得住寂寞,是李院士屡获成功的两大秘诀,是我们黎明院的传家宝!”

  桑榆未晚新枝翠,老骥伏枥仍千里

  1928年3月10日李俊贤出生在四川省眉山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今年已经83岁。而早在1984年,李俊贤就主动提出退出院领导岗位,专心从事科研工作。
  
  2008年3月10日,喜逢李俊贤80寿辰,黎明院为他举行了简朴的庆贺仪式,同时做出决定:“考虑到李俊贤同志已到耄耋之年,为了确保他老人家的健康长寿,恳请李老不必每天都来上班,可以在家边休息边为党和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颐养天年。”然而,组织的决定虽然已生效三年,可他不仅一天也没有休息,依然天天上班、天天早来晚走,而且他为科技事业奋斗的热情反而更加饱满、高涨。
  
  李老兜儿里总是装着记满名词、术语和各种新技术、新构思的小本子,即使是在开会、出差也在看、背。他是在对自己的记忆力进行强化锻炼,以勤奋与老龄顽强搏击。

  李老依然关注着黎明院的研究工作,经常将自己掌握的最新研究成果毫无保留地介绍给院里的同志。虽然他已不在一线,但无论是新型推进剂,还是化工新材料研发,他都提出过许多宝贵意见。
  
  李老虽然年龄大了,但他仍然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从战略高度研究企业、行业乃至社会问题。他曾经参与了我国“十一五”推进剂国家规划起草工作。在谈及如何才能落实好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起草并落实好我国“十二五”规划中化工行业的相关规划时,他说,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坚持把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作为重要支撑。他列举了聚氨酯工业下一步的研发思路,提出如何研发低毒、无害、无污染、可循环使用技术产品和节能减排,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还指出如何做好聚氨酯废旧物品回收利用、把它变成再生资源的重要课题。生物化工将为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食品、健康和环境等重大问题起到积极的作用,化工科技事业在这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李俊贤还把关心培育青年科技工作者作为一名老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教育和培养,激励、促进他们尽快成长、成才。
  
  李老提出,企业、社会和国家都要加大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经费投入,建立科研基金,建议企业科研投入不能低于年利润的10%。他呼吁要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没有长期稳定的研究开发团队,就招聘不到、留不住领军人才。只有一流的领军人才和大师,才可以带出高水平创新型科技人才和团队,才可以创造世界领先的重大科技成果,才可以催生具有强大竞争力的企业和全新的产业。他希望各级领导要重视科研的特点,给科研人员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要与大学加强合作,开展基础科学、应用科学的系列研究;要重视专利技术,深化专利意识,强化专利保护,建章立制,制定专利战略,尽快使企业的专利工作变被动为主动,使专利工作成为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真正意义上的“助推器”。
  

  近年来,他分别担任河南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及本院兼职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先后培养出硕士生20多名。2007年在黎明院实习、毕业后分配到黎明院工作的硕士研究生刘丹告诉我们:“第一次见到李老时,他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爷爷,问我住在哪里,吃的怎么样,生活上是否方便。在详细询问我所学的专业后,他认真帮助我把握论文选题方向,协助院里为我单独设立了实验室。实习期间,李老每周都抽出时间听取我的课题汇报,讨论课题进度,还常把他自己查找的资料补充给我。记得在冬季一个很冷的星期六,我在聚氨酯纤维的实验中,突然出现了‘爆聚’现象,李老顾不上休息,冒着严寒,帮我从多方面分析查找原因,最后使实验获得成功。”

  黎明院总工程师王新德介绍说,李老培养年轻人是全方位的,除了在科学技术上传帮带外,还注重在精神上给以鼓励,在生活上给予关心。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为了解决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后顾之忧,李老上至化工部,下至洛阳市,多方奔走,反复向有关方面讲明情况,终于解决了他和另外5名同志的两地分居问题。李老本人是院士,可他从不以名人自居,在研讨问题时,他总是耐心听取大家的意见,也从不强加于人。每当年轻人在科研上遇到挫折时,他总是以“容许失败”的胸怀,鼓励大家大胆探索,树立起锲而不舍的创新精神。直到现在,李老仍带领年轻科技人员工作在科研一线,他的身影仍然活跃在实验室、图书馆、车间里。他仍在探讨和解决许多科研难题,在化学推进剂原材料和聚氨酯两大科研领域不断地拼搏、进取。

  当我们问及李老对人生有何看法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作为一名党员,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绝对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立党为公,把党和人民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二位。”在长达60年的奋斗历程中,李俊贤同志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誓言。

  2010年11月16日,黎明院党委组织创先争优活动优秀党员推选工作,到会25名党支部书记和院领导,纷纷不约而同地把票投给了李俊贤同志。这是党组织对李院士光荣的历史和他在新时期的突出表现做出的再次肯定,也是黎明院精神在李院士身上的再度聚焦。而谦逊的李院士,却再三建议推选其他同志。

  一位83岁的老人,本该被人嘘寒问暖,孝顺敬爱;本该儿孙绕膝,茶香饭淡,享乐人生……然而所有这些李俊贤院士都不去享受。83岁高龄的他,依然心怀高远,步履稳健地向办公室走来!他,依然那样精神矍铄,那样敏锐而谦逊,谈吐中充满各种科学话题,给人以启迪与深思,让人感到化工科技与他生命的活力同样神奇瑰丽,高山仰止。从他的音容笑貌中,我们理解了什么是人生的真正意义。

  我们仰慕他的风范,不仅因为他曾为中国火箭推进剂注入了动力源,也不仅因为他曾为国家国防化工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我们更加自豪的是,他是我们中国化工在册在岗的最年长的一名员工,也是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党龄最长的一名共产党员!而最令我们感慨的是,中国火箭推进剂动力源来自哪里?归根到底的结论是,来自李俊贤同志一生追求并始终践行的那种忠于祖国、无私奉献、甘于寂寞、毕生创新的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我们坚信,学习他这种给力的科学家精神,弘扬他这种强大的品德活力,我们的企业、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永葆腾飞的动力源,我们的理想和目标一定会实现!

                              来源:
   
尊龙凯时体育 copyright © 2005-2010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尊龙凯时体育的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京icp05029527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和中国日报联合设计制作
技术维护:中国化工数据中心 email:59781555@itsc.chemchina.com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4/13 09:54:11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