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益阳橡机涌现出的一批劳模标兵
这是只有1200人的企业,却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2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全国三八红旗手1名,受国资委表彰的全国知识型职工1名。该企业党委获得过国务院国资委授予的“中央企业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企业党委书记获得过“中央企业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至于获得过省市级表彰的,更是璨若星河。近年来有14人次获得过省一级表彰,市级表彰达43人次。
这个企业就是益阳橡胶塑料机械集团有限公司。仲春季节,杨柳吐绿,嫩草萌发,我们来到这里采访,不禁为人人争当先进,个个你赶我超的场景所感动。想选一个创先争优典型,但却难分伯仲,于是我们决定叙说一个群体,他们都是普通的共产党员,也是为企业争得无尚荣光的普通员工,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吃苦耐劳、默默奉献,分别在自己的普通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受到了人们的拥载。
这样一群人的成长,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这里有一个坚强的党委领导集体,他们克己奉公,为民奉献,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既便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党的核心作用,反而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培养锻炼出一批企业的骨干和中坚力量,成为企业新时期的脊梁。在这个企业采访的时候,我们听到的是员工对领导班子的服气,我们看到的是领导班子的和气,我们感受到的是员工们工作生产中的士气,于是我们首先把笔触放在党委书记潘时杰身上。
这位几乎是干了一辈子党务工作的老共产党员,首先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非洲丛林发生过一次大火,一群蚂蚁被大火围困,很快就要被全部吞噬,就在无数小生灵的性命危在旦夕之时,出现了惊人一幕。众蚂蚁迅速聚集,转眼变成了一个蚂蚁球,蚂蚁球迎着大火快速滚出了火海。这时能够看到滚出火海的蚂蚁球,外层的蚂蚁被烧死了,但里层中的大部分蚂蚁逃过了劫难。
我们仅仅为这个震撼心灵的场景所感动,潘时杰却从中悟出了更深层次的东西,并把它归纳成为了企业精神。
他说,我们是机械加工企业,产品的主要部件都是靠车床、刨床、铣床一刀刀“吃”下来的,这是在“蚂蚁啃骨头”。
我们企业曾经有过它的辉煌,但也曾经濒临死亡。1995年至2003年间,受市场经济的影响,产品加工出来卖不出去,工资发不出来,甚至整整八年无主管啊。在这种困境下,党组织没有涣散,用拼死一搏的气概、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先人一步的智慧,跨越一个又一个机制、观念、技术、资金、市场等障碍和难题,以“蚂蚁精神”凝聚和召唤企业员工为实现共同价值从沉寂走向了辉煌。
虽然说现在形势好转了,但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潮流,如果将我们这样一个企业放到全球范围内,无疑又像蚂蚁一样弱小。要在强手如林的环境下争得一席之地,就需要有敢于碰硬、永不言败的斗志,这些,恰恰是蚂蚁所具备的。因此,我们把企业精神归纳为“蚂蚁精神”。
简单而形象地阐述了企业精神后,他话锋一转,谈到了党委工作在企业的地位——有为、有位、有威。
潘时杰任过企业的宣传部长、党委副书记,直到成为党委书记。无论是前任总经理还是现任总经理,潘时杰都是以配合二字来形容党的工作。潘时杰曾经历过他曾经所在的企业由于班子不团结所带来的危害,也经历了不同风格行政领导的作风。相互欣赏看长处,主动配合多给力。由此他在工作中总结出配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努力配合行政领导的工作,主动完善行政领导的各种思想和工作安排。在配合之中,他围绕生产主线,创造性地搞好党务工作,使企业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
企业在困难之时,党的优良传统没有丢,这就是政治思想工作。此时,企业大力提倡“三心”,即高层管理人员的事业心、中层管理人员的进取心、普通员工的责任心,形成了上下齐心协力、共度难关的合力。在改革不断深化过程,利用各种形式向员工渗透竞争文化,“今天你被淘汰,不是你不努力,而是别人比你更努力”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企业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又推行诚信文化,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团结、笃学、创新”的创新型、学习型团队。
党务工作关键要有好的抓手,并且能够坚持下去。益阳橡机在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方面长年坚持、常抓不懈,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党委开展的“党员先锋岗”活动,已坚持了有10年之久。工会开展的“四有之花”评选,坚持了多年;“今日橡机人”一季度评选一次;团委开展的“蔚蓝之星”,女工委员会开展的“芙蓉岗”等都是坚持数年的活动,树典型学有榜样,也使得党的工作落到实处。一大批共产党员中的先进人物涌现出来,成为企业的表率和大家学习的楷模。由于版面有限,我们只能从不同侧面撷取几人,进行采访,并将他们的先进事迹录以为考。
杨辉:(全国劳动模范)——学习与承继是永远的追求
这是一个精明干练的年青人,去年到北京参加全国劳模表彰大会时,在集团公司的会议室,任建新总经理和他进行了交流。那次他西装革履,丝发不乱,精神饱满,俨然一个帅哥。这次见到他时,蓝工装、紧袖口,头发虽然乱了点,依然透露出的是干脆利落。
杨辉是1973年出生,1991年由湘东化工技术学校毕业,学的是车工,到厂后开始也是干车工。1994年厂里根据工作需要,在企业内部招聘电工,杨辉去应考,一下考了个第二名,于是他被安排到了金工车间从事电工维修工作,这一干就是17年,从不懂维修到学会维修,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修好国外的设备,目前维修境界犹如疱丁解牛,得心应手,手到擒来,就没有他修不了的设备,连外边的企业也请他来修设备。这一干,而且干出个状元郎来。
我们采访杨辉,他很自信地说,电工需要的是悟性。他自小就喜欢电工的行当,记得小时候家里的一些电工活如换个灯泡、换个插头等他都很喜欢干,而且他在上学时,物理课也很好,这都为他干好电工打下了基础。在干车工的那段日子里,他不但掌握车床的工作原理,他也时不时看些电工书籍,对车床的电路情况也做到了心知肚明。应该说他对电工的偏爱让他很容易考上电工,否则他不可能考到第二名,因为报考失中不乏学过电工学的人。
成绩是给有准备的人的。杨辉如愿成为电工后,并不是一劳永逸了,反而他把这作为自己的一个新起点,开始了他的新征程。
他姐夫是学电气自动化的,他从姐夫那里把大学时期的教科书全部搬将回来,每天如饥似渴地学习,如蚂蚁啃骨头般孜孜不倦、百折不挠,直到把这些书籍都通读了一遍,他的电气知识也如同大学的水平了。同时,他也自己购买了不少有关书籍。在学习过程中,将重点、疑难之处分门别类地记录在笔记本上,随身携带,抽空就翻一翻,不时地向老师傅、技术人员请教,直到弄懂。他的虚心好学劲儿感动了大家,师傅们都愿意把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两年后,他就成了车间问不倒、难不倒的业务通。1996年他通过成人高考取得了机械制造专业的大专文凭。经过几年的学习和磨练,不到而立之年的他,由于在实践中肯动脑筋,维修技术好,在工作上有闯劲,敢想敢干,很快在班里出类拔萃,被组员一致推选为维修班班长。
这时,国内设备他已了如指掌,修理起来也得心应手了,接着他开始琢磨修理国外设备了。他首先把目标锁定在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进口的一台设备上。这台设备是公司“精、大、稀、关”设备中的宝贝,除几位专业技术人员外,其他维修人员谁也不敢去碰它。杨辉就以啃下这块硬骨头作为攻克进口设备的头一个目标。
外国的机床电气图纸大多画的是方框图,不像我国有具体的原理图、接线图。外国的电气元件与国产原件在结构原理上也有极大的差别。他就从图纸分析入手,跑资料室、图书馆查阅一本又一本国内外数控机床电气资料,到机床边,现场对照、测试各接口、节点的运行数据。他对照实物,把方框图一点点地描画为原理图、接线图,把不懂、难懂的外文术语译成自己明白的中文。他把坏了的外国元件折御开来,仔细分析其不同结构,查找能够替代的国产件。就这样无数次不厌其烦地查找分析,他对这台设备复杂的电气线路、特殊的关键元件了如指掌,心中有数。
一个周末的晚上,正在运行的设备突然停机,除了报警器的鸣叫再无任何音响,几十盏警示灯频频闪烁。机床发生故障,故障就是命令。杨辉闻讯,火速赶到现场。他打开自己的专业小本子,对照一盏盏警示灯,查验其报警指令,用自己研制的专用工具,检测一个一个数据。经过近半小时的查找,他准确断定,所有这些报警指令,都是由401集成块故障所造成的,这是这次故障停机的症结所在。
根本的问题找到了,解决起来就不难了。但是,这种模块处理起来很麻烦,以往处理方法是把整块电路板取下,换上德国进口的原装板。不过这种电路板进口一块要十几万元,且无现货,购进一块要两三个月时间,公司好久没进备件了,这下急坏了车间领导和操作者。杨辉不慌不忙地对他们说:“不要急,让我来”。他把电路板取下,摆到自制的专用工作台上,打开底部照明灯,在光亮的照射下,双面印刷电路条清晰地显现出来,他平心静气地测量着电路板上各处各点,之后操起装着专用焊头的自制电烙铁,小心翼翼地把一个绿豆大的元件焊下,将一个国产的原件焊上去。
故障排除,机床又正常运转起来。当大伙问他,为什么处理得这么快,这么对路时,他只是淡淡地说:“一个稳压管内部击穿”。这么平淡的一句话,包含了他平日里诸多的心血。若不是他平日里刻苦钻研,对电气线路心中有数,怎么能从大大小小数十个元器件、粗粗细细数十条印刷线路中,很快就找出这个绿豆大的故障件呢?
消息传到德国公司,连老外的专业人员也感到十分惊讶,借机派人来公司了解,面对运行正常,电脑显示参数吻合的设备,来访者不得不跷起大拇指说:“ok,ok!”从此,不断创新、敢啃硬骨头的杨辉,越发与修理数控机床较上了劲。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公司进口了一台数控车铣床。由于先天不足,购进10多年从没正常工作过,生产商曾先后三次派人来处理,也没有解决问题。公司也曾几次请国内专业人士来修理,也是无功而返。
杨辉同工程技术人员、机械维修人员一起组成攻关小组,对这台设备进行大“手术”。针对电脑数据时常丢失的问题,他连续几天几夜扎在机床旁,清查百数条线路、上千个元件、上万个焊点,边查边测,边测边试,终于查出印刷线路板虚焊点几百处,电脑供电系统不科学等问题。他逐一焊牢虚焊点,重新设计制作了一套电源系统给电脑供电,这台死瘫10年之久的数控车铣床“死而复生”,在生产中发挥出应尽作用。杨辉及攻关小组人员因此而受到了总经理的特殊嘉奖。
杨辉所在的车间原有设备主任、电气技术员、机械技术员等人员,后来由于工人们设备维修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后来这些人员全部省去了。以前一台设备维修时间长达过4天,现在要求修一台设备不能超过2小时,这也说明了工人修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现在杨辉所在车间的设备没有能难住的,就是其他车间的设备有解决不了的,也请杨辉去“会诊”。杨辉由于理论和实践上的成绩,被授予了工人技师称号,不但在厂内,在益阳市,他现在也有了一定的名气,有的企业设备出现问题,也请他出山帮助解决。甚至有的企业直接开高价到企业来挖他。
对于外面企业的高薪挖他,杨辉很淡定,他说他的本事是益阳橡机给的,如果没有益阳橡机的培养,没有益阳橡机的环境,他是成长不起来的。不说别的,如果没有益阳橡机那么多国外设备供他实验,他也练就不出高超的技术。去年他的入党愿望终于实现,这时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他说,一个企业靠一个人的维修水平高是不行的,要是全体修理人员都能达到一定的水平,那才能为企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他现在除了自己的工作外,重要的一项是带出一批徒弟来。电工不同于其他工种,要求有一定的天赋,而且要有机械、电气、物理学的基础。他曾经带过一个徒弟,学了5年也没出来,后来调走了,但在新的单位却发挥出了自己的长处,成为了销售经理。
杨辉现在已经带出了10个徒弟,其中3个已在别的车间电气维修岗位上挑大梁了。他带徒弟也有自己的办法,首先是让他们多读书,而且把自己曾经买的书和用过的书全都给了他们,让他们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另外让他们多实践,只要碰上维修的工作,一般都是让徒弟先上手,一个小时修理不好后,他再上手,确保两小时内维修任务的完成。
夏芬华:(湖南省劳动模范)——绝活背后的勤学与苦练
夏芬华,1978年出生,1996年技校毕业后进入益阳橡机,成为一名铣工。参加工作15年的她,荣获过“湖南省劳动模范”、“中央企业技术能手”、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益阳市三八红旗手、益阳市青年岗位能手、益阳市第五轮“芙蓉杯”竞赛十佳女职工标兵等荣誉,连续数年被评为公司“劳动模范”。
一个年轻女工获得如此多的荣誉,实属鲜见,是什么让她在平凡的岗位上脱颖而出?
娇小的身材,俏皮的笑容,身穿统一的益阳橡机工作服的夏芬华在同事们中并不显眼,但她一双灵巧的手却让大家既羡慕又敬佩。
1996年8月,18岁的夏芬华从技校毕业后被安排到公司小件车间铣工岗位。刚开始她跟着师傅干,由于有着一定的专业知识,她的实践操作进展得很快,半年的实习期不到,她就能独立操作。但独立操作后,发生的一件事却使她有了深刻的领悟。
那天,车间来了一批新的加工件,图纸上显示由铣工完成的是铣削外花键。她在实习期间干过类似的工件,但那时有师傅从旁指导。第一个工件加工完成后,她拿起游标卡尺检测,结果是键宽尺寸超差,原因是在摇分度手柄时没有消除传动间隙而造成了尺寸偏差。这样的事对于一个机加工来说很难避免,但自尊心强的夏芬华却从中总结了经验教训。
挫折后是坚毅的勃发。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夏芬华从当时每月仅有的100多元的工资中拿出一大部分用来买书。《铣工工艺学》、《中级、高级铣工技术》、《机械原理》等几十本专业书籍摆满了她的书桌,她利用休息时间“猛啃”。一到晚上,同事们潇洒地玩扑克、看电视,她却躲在书堆里,执着地做着她认为对的事。白天,她将书中的原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而后又将遇到的难题罗列出来,向技术人员请教。不倦地学习,刻苦地钻研,夏芬华理论和实践能力不断增长。终于,她厚积薄发,在连续的生产大干中取得了一次次的佳绩。如今的她已是车间铣工中的佼佼者,而严谨的她仍觉不够,依然在努力地提升自己,朝着自己心中的目标一步步地前进。
吃得苦,受得累是她的纯真本色。铣床操作者每天都会与不同的切削液打交道,那双手在切削液中一泡就是几个,甚至十几个小时。切削液虽说对人体健康无大碍,但哪个女孩子不想拥有一双纤细白净的手啊。许多与夏芬华一同安排到铣床岗位的姐妹们不愿自己的纤纤玉指长期被切削液浸得“乌黑发亮”而调换了岗位,可夏芬华却一直留在铣工岗位。
在工作中,她不断摸索和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回家后又反复阅读已学知识,并购买相应铣工书籍,从实践又回到理论中进行反复思考,舍得钻研。她不但在女员工中领先,在男同胞里也数佼佼者,加工的产品件件优良。
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多年的独立实践操作,夏芬华认识到,学会容易,学精难,而困难则是自己前进中的动力,正因为有难题,才有她施展才华的空间。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2001年,只有23岁的夏芬华不但学会和掌握了铣床的操作技能,也学会了扦床技术,成了机加工车间最年轻的一位多面手。
一个秋高气爽的夜晚,车间正急待铣配一批不锈钢连轴器花键。车间领导在焦急之中立刻想到了已下班的夏芬华,她二话没说,即时赶到了车间,待领导交待这项任务后,她并没有马上动手加工,而是首先仔细查看图纸,依据参数要求计算出铣削速度和进刀尺寸后,才十分熟练的操作起她那心爱的铣床。在她的细心操作下,这批配合件长1米,公差最小处只有头发丝三分之一的不锈钢连轴器花键,加工任务顺利完成。当她年到那货架上的一件件优良产品时,已到了凌晨4点,这时她才松了一口气回家。
2004年,夏芬华代表中国化工集团公司参加了由国务院国资委、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举办的中央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她凭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精湛的操作技能获得了铜奖,成为本次大赛参赛选手中年龄最小和惟一一位获奖的女选手,被国资委授予“中央企业技术能手”称号。
焦建星:(益阳市劳动模范)——干劲钻劲韧劲一个都不少
焦建星,1997年大学毕业后,来到益阳橡机,14年寒来暑往,焦建星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青工迅速成长为一名企业不可或缺的技师。现任益阳橡机金工车间加工中心主操作工、镗工班班长,被公司聘为机械技师。2007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每年都荣获公司“优秀党员”的光荣称号。他以精益求精的工作风格和善于技术创新的干劲,还获得了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优秀党员”、“生产标兵”、“劳动模范”及湖南省“五一先锋号”等光荣称号,今年又被推荐为益阳市劳动模范。
从一名普通的工人到现在经验丰富的镗工班班长,从一名普通的青工到技术精湛的技师,焦建星是经过数年的磨练,成长为益阳橡机镗工中的佼佼者。
1994年,益阳橡机增添了一台德国进口数控加工设备,这台先进的设备在国内很少见,加之使用手册、操作说明书等都是外文,几乎没人能操控。大学毕业的焦建星算得上工人当中的高材生。1997年,焦建星来到企业后,被安排尽快掌握该机床的操作方法。经过培训和学习后,很快,焦建星掌握了该机床的基本操作方法,但他并不满足仅仅会操作机床,他常利用休息时间研究设备的性能、结构、功能等,经过日日夜夜的查阅资料和反复摸索、试验,他终于熟练掌握了这台设备的操作技巧。从单纯的基本操作到数控加工程序编制等都被他熟练掌握,甚至达到了“人机合一”的完美境界。
2005年的一天,这台机床操作显示屏突然出现故障,所有人都束手无策和焦急万分。焦建星很自信地向领导请示,自己能够做到不依靠显示屏进行操作。没有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经验是绝不敢说这样的话。企业领导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让他一试。焦建星不负众望,凭借多年的经验,从细节入手,对设备进行了调试,真的实现了“无屏操作”。
直到2008年才由该企业的杨辉妙手回春让这台设备重现光明。在这3年间,由于焦建星精通设备性能和自身技术过硬,这台德国老设备一直正常运转,没有出现丝毫差错,向我们完美诠释了什么是“人机合一”。
焦建星比其他人对益阳橡机有着特殊的情感和眷恋,这其中有一着一种别样的情结。
1997年是益阳橡机生产经营最为困难的时候,初来乍到的焦建星很失落,也有些后悔,何去何从很是迷茫,作为一个刚踏入社会的他,陷入去留两难的境地。他冷静思考最终做了回学校教书的决定。他想方设法联系到了当初要接受他的学校,学校也非常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
彷佛,所有故事情节都朝着顺理成章的方向展开的时候,一个小波折改变了他的人生,同时,也正是这个小波折,让他坚定了为益阳橡机奋斗终身的信念。
一天要到中午吃饭时,几名老职工让焦建星先不要去吃饭,留守看管维修工具和材料。倔强的焦建星没有答应这个无理要求,明确表示自己也要去吃饭。结果,等大伙吃完饭再回到维修现场时,发现丢失了一捆光缆,于是,所有的怨气都泼在这个刚来的小伙子身上。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学校不分青红皂白,不做细究就关闭了焦建星返回学校的大门。或许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上帝为你关闭了一扇门,却为你打开了一扇窗。学校无情的拒绝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在这里干出名堂,出人头地,并奋斗终身。
焦建星在益阳橡机的起步之路异常艰辛还在于,当时企业生产经营陷入了困境,工人工资不能按时发放,少则3个月,多则一拖就是半年。当年10月份入厂的焦建星好不容易熬到年底,工厂却只把上半年的工资结清,即便后来过春节的时候,又补发了一次工资,却也只发到7月份,工作了近半年的焦建星依然一分钱没有拿到手,自己从老家带来的1300元钱花得也所剩无几了……
有位哲人曾说过,考验一个人对企业的忠诚度,不是在企业一派歌舞升平的时候,而是当企业面临困境时,才是考验忠诚敬业的最好时机。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荣誉说话,这些无声的证明更加昭示着这位“人机合一”的技师无怨无悔的追求轨迹和坚定信念。
他全身心投入技术改进和工艺创新,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巧妙地改进了“工桩夹具”的使用等工艺,取得了极好的效果。液压硫化机的转动板每次加工批量几十件,在加工中心上钻扩孔,过去靠弯板等高铁定位,每次干一件,每次要找正,工效低,质量不稳定。他根据自己的实践,制作出了镗胎,使用镗胎找正弯板,只需一次即可,解决了成批生产的定位找正问题,公司把这次改进引入到了质量“qc”活动中。焦建星的小改小革从未间断,他积极参加公司“五小”活动和“日进一言、日献一策”等活动,公司“好点子”的奖励,他拿得最多。
焦建星对企业的热爱还体现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和同事们。先后带出的张敏、吴鹏、周坤、吴芳明等徒弟,目前他们在企业发展的舞台上都能够独当一面了。
彭志深:(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芙蓉国里尽显朝晖
彭志深,女,1967年生人,湖南邵东人,1985年考取青岛科技大学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专业,1989年到益阳橡机工作。在这里,她从一线工人做起,车工、铣工、镗工她都干过,两三年后,成为车间技术员。
1993年,彭志深从车间来到技术中心,开始了密炼机的设计和研发之路。她紧密结合国内外市场,努力钻研炼胶先进技术,她矢志不渝地进行产品创新、技术研发。凭借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功底,成功地创新研制出多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新型密炼机,为中国密炼机技术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她先后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湖南省芙蓉百岗明星、湖南省科技进步先进个人等荣誉。
产品设计是制造企业的最前沿,这个企业的产品都是大设备,因此与日用产品不同,它是根据客户的订货要求,进行设计研发和加工生产的,有时生产一台设备也需要进行同样的设计研发过程,既要跟进世界最前沿的技术,又要适合企业生产、环保需求和经济的要求。
从事了一段的产品设计,彭志深真正发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设计过程中要了解的东西太多了。机械方面的自不必说,液压、传动、电气、工艺,还有对各种配件的了解,招标过程中往往需要他们技术人员在场,有许多涵盖技术层面的谈判当场就要决断,以至于设备出厂时的英文说明书也要他们来写。一个好的设计研发人员必须是复合型的人才,彭志深意识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弥补的办法就是学习,彭志深有这方面的天赋,又肯于钻研和吃苦,这也使得她以后设计研发出的产品总是能在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出差是设计研发人员的常事,经常是说走就走。营销人员好不容易谈下业务,而且对时间的要求都比较苛刻。这时需要设计人员亲自跟客户厂家洽谈设备的具体要求以及同类设备希望改进的方面,显然时间是一点都拖不得的,技术人员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客户那里,对企业来说有很多的含义。彭志深常常是拿起平时准备随时出差的包包就走,作为一名男同志尚可,但一名女同志确实有着诸多的困难需要克服,比如孩子,常常是委托给邻居看管。就在我们要采访她时,她又要去青岛谈业务了,我们只能在她出发前的1个小时里,和她进行了交流。
彭志深平均每年需要绘制数百张图纸,时间上,容不得她有一点点浪费,彭志深把每天的行程,安排得也如她设计的图纸一样精准,精确到分分秒秒,这也是她到技术中心后养成的好习惯。彭志深坦言,1993年刚到技术中心的时候,压力很大,密炼机的设计工作不同于其他行业的设计工作,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很普遍,又是小批量生产,每个产品加工还必须一次成功,图纸的准确性至关重要。面对压力,彭志深没有打退堂鼓,而是投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她白天在公司工作,晚上回家后在灯光下翻阅参考资料,认真钻研,反复琢磨,然后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大胆设计,最终她成功地绘制了一张又一张图纸,图纸设计准确率几乎达到100%。
彭志深有着毫不服输的性格。公司后来为技术中心配备电脑绘图软件。对于这个新奇的玩意,很多年轻人都表现出畏难情绪,彭志深却说,这有什么难的。她主动尝试,攻坚克难。现在,这些绘图软件已经成为彭志深的得力助手,使用起来得心应手。在她这种开拓创新、不畏困难精神的感召下,那些年轻技术人员都变得好学起来,大家白天在公司里一起讨论使用心得,回家后还都查询资料,不断拓展新知识,整个技术中心研讨氛围浓厚。
2002年初,她创新设计的gk密炼机液压上顶栓新装置,填补了国内空白,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把我国密炼机技术水平提升到一个新水平。半年之后,又设计研发出gk45e新型密炼机,这是国内第一台既可炼胶,又可炼塑胶,还能进行橡塑共混的啮合型密炼机,从而满足了小型橡胶制品厂家的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彭志深针对个别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实验与教学的需要,自主开发了gk1.5n液压和气动式上顶栓两种机型的实验型密炼机,从而填补了国内最小规格密炼机的空白。彭志深成功创新研制了多种新型密炼机,为开发中国密炼机新技术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几年来,在彭志深的主持参与下,每年都能开发出两个新产品来,每年设计生产的密炼机有60多台,总体已有600多台密炼机,去年订货达到了100多台。由此,彭志深的忙是不言而喻的了。
莫锦文:(湖南省“技能大师”)——老当益壮的技能大师
憨厚、实在是莫锦文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已经是57岁的年龄了,依然苦干在生产一线,依然是金工车间一名普通的机修钳工,也是机修钳工班的班长。先后被湖南省机械工业厅授予“设备管理先进工作者”,被评为“湖南省十五期间设备管理维修先进个人”,“湖南省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诸多称号中,他最看重的还是去年湖南省政府颁发的“技能大师”这个称号。
我们问他,这个称号对他来说是不是来得有点晚了。
他憨厚地一笑,接着说到:“是花总会开的”。
我们从这话里感受到的是益阳橡机的财富。
莫锦文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很聪明的人,但是他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钻研自己的这份工作。他是1975年从其它企业调到这里来的,他说他跟了两个好师傅。一个姓杨,是从朝鲜战场上下来的曾经修理过火车的人;另一个姓周,是从株洲航校调来的。两人对莫锦文的培养都让他至今难忘,这就是严格要求,扎实练好基本功。那时的钳工需要各方面的基础才能做好,车、钳、铆、电、焊,磨、铣、刨、镗、钻,不说样样精通,但至少要都会,拿得起、放得下。特别对钳工来讲,更是有许多基本功需要练的,因为有时候,设备加工不出来的零件,要靠人工做出来。这就是钳工。
由于他的勤学苦练,很快成为了维修骨干。1977年,当老工人们退休后,莫锦文就当上了维修班班长。
莫锦文是初中毕业,目前来看是文化层次低了一些,但当初的文化水平可不算低,而且在1980年,组织上又派他到湘东化机技校的加强班进行了为期一年的学习,在那里,莫锦文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了机械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是在制图方面的知识,为他后来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金工车间共有157台设备,其中有11台进口设备和57台大型设备,虽说有许多大新设备,但也有不少老旧设备,甚至还有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设备。设备年年老化,任务年年增加是现状。班里有8人,保证着这些设备正常运转,保证着年年增加的任务。
“咱是机修工,只要掌握了设备的性能,弄懂了原理,就能牵住设备修理的牛鼻子。”他所在车间是公司的生产心脏,集中了大量的精、大、稀设备和部分进口设备,他通过平时一遍遍画机械结构示意图,一遍遍地计算和操作实验,几十年的细心钻研,对这些设备的结构原理、使用性能等都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1989年,该公司生产的gk270密炼机遇到难题,需要联轴器配套件——鼓型齿轮,当时国内还没有厂家加工鼓型齿轮。莫锦文积极动脑,利用y58插齿机原理改变插齿机的凸轮曲线,使摇杆机构动作随之进行曲线运动,加工出了标准的鼓型齿轮。他的这一利用设备潜在功能加工鼓型齿轮的方法在当时国内属首创。同时这一定型的加工方法被编入密炼机产品制造工艺文件,并获得中国化工装备协会qc成果三等奖。2000年,八米龙门刨工作台传动齿条因长年满负荷生产,齿条磨损严重,须重新更换。厂家没有配件买。于是,他凝神静气,细心观察齿条特性,提出用车床做胎具,利用车床加工螺纹原理,加工蜗轮齿条,在车床上用车刀弹出齿条形状,磨数为8的齿条,他亲自测绘、画图和组织加工,解决了这一难题。其龙门刨共有7根齿条,如用外购件每条需3000多元,7根总共节约加工费21000元,且以后都是实行的这一办法。
莫锦文自制维修零配件是众所周知的。他是个有心人,时常自选材料、自行测绘,制作出与原件性能相同的零配件。金工车间70多台加工设备,使用年份久,没有库存的零配件,且许多零配件买也买不到,即使找到生产厂家,人家也要临时生产,即耽误时间,又影响生产进度,所以他在维修中坚持自制配件。公司4米铣床是从捷克进口的大型铣削设备,他发现工作台传动的蜗轮齿条出现严重磨损,须全部更换,在无图纸资料的情况下,他苦思冥想,用机械原理亲自测绘、制图和制定加工工艺,从车床的加工特性,组织人员加工,仅加工费一项为公司节约近3万元,用小点子解决了大问题。2003年公司生产大型硫化罐,因没有合适的车床和磨床,罐体和柱塞的车、磨加工及柱塞表面光洁度又成为难题。他又承担起了对5米轧辊车的改造任务,先加长床身,同时设计出柱塞表面抛光磨头,解决了硫化罐和柱塞表面光洁度高的两大加工难题。像这种随时解决的问题,对他来讲数都数不清。
2001年,公司gkfk-130数控加工中心(西门子公司购进的一台高、精、尖加工设备)由于生产任务重,天气炎热,设备长期处于三班运行,负荷太重,立柱移动滚动轴承损坏。一方面设备修理难度大;另一方面怕影响生产进度。公司下命令,务必以最快的速度抢修好。莫锦文较上劲,一头扎进书本中,到处借书翻阅,研究相关资料——为保证轴承的更换进度,用两天时间设计了不拆卸床头箱、液压系统、电源系统等部件整体吊起的这一重大维修方案。方案的实施,由原来一个星期维修时间,缩短到一天即可,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和拆装的工作量,减少了多次拆装对零部件的损伤。后来连续4年均采用这一维修作业方案,而且每次更换轴承时他总是亲自指挥,确保液压、电源等联接系统万无一失。从此结束了从专业厂家请人维修的历史。
再有几年,莫锦文就要退休了,现在对他来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新人。实际上他已经带出了15个徒弟,大部分在工作岗位上已独挡一面,现在还有4个徒弟在传、帮、带之中。他说,只有新一代人成长起来,能从自己手里接过接力棒,自己才算尽到责任了。
周家玉(公司标兵)——默默无闻却也精彩
周家玉起初并没有列入我们的采访名单,但公司领导特别推荐我们采访他,虽然他没有很炫的高级别荣誉,但是他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无怨无悔,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工作着,为企业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装配钳工人才,表现出了一名共产党员敬业奉献和朴素的崇高精神。
见到他,果然又是那种踏实肯干类型的人。
他在装配岗位上已经工作了41年了,中间有10多年的时间主要做尊龙凯时体育的售后服务工作,这段时间让他对装配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后来因为装配线上出现的问题较多,公司又让他回到装配岗位。
周家玉主要负责公司主打产品密炼机的装配。装配是产品的最后一道工序,也就是说不管哪里出现了问题,到了他这一关必须要解决。一台设备要有上百个零部件进行组装,所有的零部件也都有着公差范围,尽管设计再到位,当若干零部件组装到一起时,必然会有“积累公差”,组装过程就是要解决这些“积累公差”的问题。
他负责装配工作后,结合他尊龙凯时体育的售后服务工作的体会,给装配人员彻底讲解组装工作的重要性,从基础工作抓起,对设备原理、重要部位的作用、如何处理“积累公差”等重要环节都细致周到地进行反复讲解,让组员们充分认识到装配工作的重要性。在装配过程中,严把质量关,力求产品精益求精,同时配合检验部门,做好每一台机器的调试检验工作,使生产出来的产品达到优等品。在装配车间,只要是经他组装调试的密炼机都被大家称为“免检产品”。周家玉的徒弟黄加林对此很有感触,他曾说“我师傅经常讲,工作态度决定了你手头上产品组装的质量,产品的组装只要认真做好每一个细节,就能让自己组装的产品成为最完美的……”他说这句话让他受用终身。
密炼机装配的生产任务特别繁忙,有时一个月就多达四五台产品的组装任务。他与大家每天早出晚归,潜心工作。每当遇到问题时,他会和技术人员一起加班加点整理资料,边查资料边实践,查找存在的问题,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产品组装是集体作业,周家玉率领的装配小组克服场地小、人手紧、工件返修、待件、气候等诸多不利影响,积极主动工作,争取设备能按时发货。
周家玉不仅自己做好工作,更重要的是他在做好青年员工的“传、帮、带”工作中,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积累的经验传授给青年员工。每当青工们遇到什么技术难题,总喜欢向他讨教,他则耐心地讲解,你听得明明白白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在gk400组装组,整个组的操作钳工都是他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在他带的10多个徒弟中,很多已是公司的技术操作骨干,有两名也成为了公司的劳动模范。
2010年7月份,公司新招了4名青年员工,当中也有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车间领导根据生产需要,安排周家玉培养他们。他在工作中言传身教、积极联系实际情况,注重传授技巧,手把手地培训他们。青年员工在周家玉的精心培养下,进步迅速,很快就能独当一面,不到半年就已经成为了车间的生产骨干。孙伟召是周家玉众多徒弟中的一位,去年大学毕业来公司后就一直跟着周家玉学习。他善于思考,但在学校接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东西,对产品不了解,因此在工作当中,会针对设备组装过程中的情况时常提出一些自己的疑问与想法。每到此时,周家玉都是耐心解答,毫不厌烦,遇到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就带他去装配现场实地了解,直到他明白为止。因此孙伟召在周家玉的悉心教导下,对gk400n密炼机的装配要求以及装配顺序掌握得很全面。
现在,凡是到企业来实习或者新来的大学生,只要是到装配车间,领导已习惯让周家玉来带,因为把这些人交给他,领导放心。
最让周家玉高兴的是,看着年青人成长起来,都能单挑大梁。
刘星:(公司标兵)——初生牛犊奇闯新领域
刘星虽然没有那么多的荣誉,但他是益阳橡机新生代的代表,因此公司也推荐我们采访他。
2010年,刘星以8000万元的销售额在益阳橡机销售榜单上名列前茅,今年前两个月公司的销售额为5400多万元,而刘星的个人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100多万元。这也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他确实很忙,正采访中因为有国外客户来访,只得中断了一天后继续进行。
刘星是1981年出生的,属于80后。2003年6月参加工作,在装配车间工作半年后,由于他学的是市场营销,对销售工作又颇有领会,自认为更适合干营销,于是主动请求到销售部门工作。领导充分理解他,也尊重了他的选择,调他到了销售部门,他如愿成为了销售领域的一名新兵。
2004年到2006年期间,刘星跟随销售部的领导走南闯北走遍了祖国大江南北。他说那两年是他销售工作经验增长最快的两年,如何寻找客户源,如何联络客户感情,如何了解客户真正需求,如何建立信任,如何跟客户谈判……
刘星突然感到还有太多太多的营销理论和知识有待加强,做好营销工作不能仅凭个人喜好和简单的日积月累。2004年他又报考了成人高考,并成功考取了沈阳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成为了一名在职学生,系统学习理论知识。他把所学知识在实际工作加以实践应用,很快,刘星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迅速提高。
2006年,刘星学业有成,同时,公司领导决定由他单独跑市场。刘星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这几年间,他走遍了公司重点销售区域的角角落落,有了理论知识和年轻人的闯劲,刘星的业务能力如虎添翼,每年都圆满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销售任务。
随着房地产等行业的迅猛发展,电缆用量也随着大幅增加,诸多电缆厂家如雨后春笋冒了出来,敏锐的刘星发现了这一商机,看到了电缆橡塑机械加工设备的广阔市场,经过市场调查,他毅然决定努力开创光缆、保温材料等新领域,并收到了良好效果,也为益阳橡机的产品开创了新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
探索路上必然荆棘满地。益阳橡机在国内国际的轮胎橡塑机械加工行业是响当当的名牌,但在从未涉足电缆的橡塑机械加工领域,一切都要从零做起。益阳橡机的产品质量要高于国内同行业其他企业,产品报价往往要高于这些企业几十万元。产品没有价格优势,让刘星陷入四面碰壁的处境,为此,他认真总结经验,调整思路。他从用户角度出发,并耐心解释。作为用户,购买价值至少几十万元,甚至几百万元的设备,当然要慎之又慎。每当遇到类似情况时,刘星先不着急跟用户谈价格,而是凭着自己对产品的熟知度和自信,先是从产品性能、结构原理、匹配关系等方面,深入浅出的用心跟客户沟通。待用户熟知了企业产品性能后,再谈价格问题就自然迎刃而解。再之后便是用户来参观厂区,签订合同,办理交货手续……
面对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刘星意识到敬业精神、服务意识以及销售策略直接营销到销售业绩,在全年销售工作中,刘星几乎放弃所有休息时间,每年至少有200多天出差在外,每天应酬到八九点钟也是常有的事情,他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销售工作中。
刘星对人非常友善、真诚,凡是跟刘星打过交道的客户,最终都变成了好朋友。江苏上上电缆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缆生产企业之一,该企业是刘星客户,更是刘星的好朋友,目前简直成了益阳橡机的编外“形象代言人”。当一些电缆企业还在举棋不定,犹豫不决的时候,刘星会邀请他们到上上电缆公司现场参观。有了现身说法,这些企业很快就做出购买益阳橡机产品的决定。多个朋友多条路。云南一家客户企业在采购益阳橡机产品后,主动向刘星介绍,当地还有一家电缆生产企业正准备采购设备,推荐刘星前往洽谈。
按刘星目前的级别,出差的出行方式只能选择火车,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每次出差前的行程规划就显得至关重要。刘星曾利用12天的时间跑了3个直辖市和2个省,共计5家用户单位。他常常上午还在一家客户单位洽谈业务,下午又要赶到另外一个城市的客户那里订货。
销售人员给很多人的印象是在外游山玩水,好不自在,其实光鲜靓丽的背后却有很多辛酸往事。随着刘星的娓娓道来,谈及到心灵最软弱的地方,总让人有一种鼻子酸酸的感觉……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在这个人情社会中,作为销售人员要能喝酒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刘星原本不擅长喝酒,也不喜欢喝酒,他更不希望酒量是他销售工作中攻城略地的杀手锏。他在实际工作中多是依靠真诚与友善打动客户,虽然如此,但如果滴酒不沾,恐怕也是要寸步难行的,于是喝酒就便成了刘星的家常便饭。无论是见面酒,还是庆功酒;无论是感情酒,还是商务酒,感觉少喝一顿,订单都随时会不翼而飞。
2009年,刘星可爱的女儿出生了。然而刘星每月少则半月,多则20天常年漂泊在外地出差,根本无暇照顾女儿,更让刘星心里纠结的是,女儿尚小,一旦与他分别多日,就会认生,不愿让他抱,也不愿跟他玩。好不容易跟女儿建立起感情,就又出差了……
采编感言:
劳模是永不褪色的旗帜,劳模是引领前行的航灯。
在益阳橡机,有一批像彭志深这样的设计研发人员,有一批像夏华芬、焦建星这样的机加工人员,有一批像周家玉这样的产品装配人员,有一批像刘星这样的销售人员,更有一批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像杨辉、莫锦文这样的设备保护神们。正是在各个岗位上,有一批像他们一样无私奉献的普通劳动者,才有了企业今天骄人的业绩和辉煌的前景。
曾经,劳模是艰苦奋斗、任劳任怨的代名词。如今,做新时代知识型工人是赋予新一代劳模的新含义。他们继承了老一代劳模精神,又把做新时代知识型工人作为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他们无论学历高低,无论岗位异同,在求知的路上,个个争先恐后,永远向前。他们技术过硬、经验丰富却从不满足,总是挤出时间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攻坚克难,成为各个行业中的佼佼者。
当今社会是一个人才频频流动的时代,一些高技术人才纷纷跳槽,追求高回报,而他们却始终扎根于自己的企业,锲而不舍,不图回报。他们热爱企业、热爱岗位,把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来干,把自身与企业看作不可分割的一体,把集体利益作为准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忠于职守,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点,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企业发展了,职工的生活也就提高了。他们都经历了这个过程。
益阳橡机采访期间还有一点感受颇深,那就是承继与传授。师傅爱教、徒弟肯学在这里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优秀的团队,只有团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企业才能有长足发展。他们毫不保留地把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徒弟们。徒弟们也个个争气,迅速成长。现在企业里涌现出了一大批新的人才。
我们采访的这些劳模标兵还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是共产党员。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率先垂范,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他们的点点滴滴行为都折射出每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所体现出的大公无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炫目光芒。他们以实际工作,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本职岗位上创造的一流的业绩最直接、最直观、最现实,因而最为人瞩目、最具有说服力和影响力。